初中首页 学部概况 校园风光 组织机构 领导班子 荣誉成果 体育特色 艺术特色 西山课堂 学生作品 校园生活 班班通 毕业墙 服务保障
师资力量
动态资讯
德育之窗
教研活动
家长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西山初中部 > 动态资讯 > 教育文摘 > 正文
热门标签领导关怀 张文彬 招生专栏
以“教材”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画语文本真的圆
2015-03-30 08:49:40  来源:江西西山初中部  点击阅读数:  编辑:胡珊
语言教学需要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然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绝非学好一套语文教材即能做到,生活才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矛盾  生活点

  至今仍影响现代中国发展的几千年不朽的大孺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杜威、陶行知师徒对“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主张,还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的实践,无一不为我们小语老师对教学教改的成功坚定信念。

  多年下来,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教材为圆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找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变学语文“小书”,成学生活这部“大书”。甚至从生命的视角,开始关注师生生命的成长,从物本到人本,实现了理念上质的改革。

  按常理,照此践行,我们该汇报现有的可观成果了。我们的学生获益匪浅,会说、会听、会读、会写、会思、会悟、会实践、会创新,语文素养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若是这样,我写这些亦全无意义。正是因为我们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差异与矛盾,让我们每位小语老师或力不从心,或望而却步,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云里雾里。出现令人不满、甚而失败的教学结果,这绝非老师的惰性使然。当然,不可能每个小语老师都能成为改革的成功者,成为明天的教育家,但我们在努力追求理想的路上,不要一直往前跑,有时,需要驻足回首身后的景色,如此,才不会有更多的纷扰与迷惘,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矛盾的原点在于教师对“语文”的不敏感。

  1.教师当为“笑”着生活的“文化人”。
  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教师要热爱生活;二教师要博古通今,有“文化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航海旅程的引航者。从可塑性强的学生身上,总能发现老师的影子。基于学生对老师“有文化”的强烈呼唤,那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精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光彩投射给学生。《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我们小语教师应“求其上”,努力用积极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优秀的经验,使语文教学散发出生命的芬芳,让我们的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2.教师当对“教材”中的“生活点”有极高的敏感度。
  有些老师,一直从“本本”出发,日复一日,照本宣科,恪守“教材”,“本分”教学,或许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差,但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成了教材的“傀儡”,生活的“弃儿”,这样的教学是黯淡的、死水般的、木讷的,是与新课改格格不入的,我们或许可称这是“木乃伊”式的无效课堂。这样的教师,不知道“春”字里有“踏青的’‘红领巾’”,有“暖暖春阳“,不知道“秋”字里有“丰收的景象”,有“如火的枫叶”,还有“农民的笑脸”、“额头的汗珠”。我们不敢问,他给学生一个怎样的世界? 

  其实,集编者无数心血、智慧的教材,涵盖了怎样一个气象万千的缤纷世界,自然、社会、历史、人物……是一部浓缩了的“百科全书”。教材其实是一个向生活拓展的支点,是一根与生活联系的纽带,它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沟通着,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沟通着,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着。

  认识到教材的内容特点,我们老师要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链接,课内外相结合,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融相会,方可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编者们为我们确定了“圆心”,就看我们老师是怎样寻求“生活”的点,延长,平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划上等号,还原语文本真的圆。

  二、矛盾的根本是要解决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点”?
  
  
下面就阅读教学为例,谈其做法:

  1.抓“联系点”。
  教材中不乏有这样的课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直接反映与理解,这样的课文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富生活趣味。教学时,我们应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一起《找春天》,用手触摸它的“眉毛”,用鼻嗅闻它的“眼睛”,用耳聆听弹奏出的跳动音符……真切的春天,用文字表现的春天,自然交融,解读春天的过程、情感亦是美丽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桂林山水》的美景,让学生“亲临”那山那水,入情入境,读书、赏景、情醉,仿佛自己便是竹筏上的一个,由衷发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慨叹。这样的教学,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让学生从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欣赏、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生的情感世界就此丰溢立体了。

  2.找“冲突点”。
  有的课文中,存在着人们所认识的矛盾。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同一首诗,会得到两个极端的断言;《钓鱼的启示》中,“我”在“放”与“不放”之间徘徊;《中彩那天》中,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这些问题是不容易被读懂的,只有抓住文中人物的思想碰撞点,即“冲突点”,设置争议,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在模拟场景、反复辩论中才会明白个中的道理。

  3.释“困惑点”。
  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有些同学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盗取火种不解,是因为学生还没完全体会到那个没有火的人间生活是多么悲惨戚苦。面对学生感到困惑,我们顺势而导,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火,会遇到哪些困难?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意识到远古那茹毛饮血的时代的确苦不堪言,学生明白了普罗米修斯的作为,并读懂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善良、关心人民疾苦,以及决不向宙斯屈服的始动力。这样,经过学生的个性体验,就把一个陌生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学习不是要把作者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我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的吸收、自觉的获取、高能力的反馈。

  4.补“空白点”。
  “空白点”就是对课文那些意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用儿童的眼光、思维方式,梦幻般地写出了一个热情的夏天,孩子在这个夏天里有着各种各样美丽的遐想,老师即可在课堂尾声做出这样的设问:夏天来了,你想变点儿什么?学生定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让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的活力。

  总之,阅读教学就是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场景,把阅读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

  当然,识字、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着向生活延伸的触角,只要我们小语老师做有心人,我们的最爱——语文教学,定能还原它本身的美,可能它开始只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平面的圆,相信这个平面终有一日能变得立体起来。那时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学生在神采飞扬、情趣盎然地学语文,徜徉于“大语文”的广阔天地而乐此不疲。
西山教育集团旗下学校
Copyright©2003-2018 西山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热线:0791-85607688(江西省西山学校)0591-85316863(福建西山学校)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长山乡316国道旁 邮编:331724 赣ICP备08101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