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备时间:2014年10月22日
二、参加集备的人员:刘小平、刘田、王晓曦、谢代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认识到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的 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四、重难点预测: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五、集备过程:
1、主备发言:
主备人刘小平介绍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预测,及教学思路和方法:“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共有三部分内容,即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学习重点。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复习14课内容,引出汉武帝为了配合对匈奴用兵的军事行动,派张骞出使西域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P82-83内容,明确西域这一历史地理概念,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与影响。在学习有关西域都护府的设置问题时要适当联系当前新疆的实际。学习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时要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张骞出使西域的关系,知道有海陆两条不同的丝绸之路路线,要结合地图来学习这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思考讨论丝绸之路形成产生的历史影响。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了解基本史实即可。另外,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从张骞、班超的事迹中,感悟他们的优秀品质。”(在介绍的同时,放映课件)
2、教师自由发言,讨论:
刘田:我觉得课件的内容紧扣教材,素材丰富。但快乐元素还不够多,可以插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游戏,比如抽签问答或导游介绍之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谢代春:历史教学要尽可能做到论从史出。我们在安排教学时,要尽量先呈现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发现历史,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能力也有帮助。比如,我们可以先向学生呈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匈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从而认识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王晓曦:应向学生指出,在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也都有深远影响。
初中历史集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