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首页 | 学部概况 | 校园风光 | 组织机构 | 领导班子 | 荣誉成果 | 体育特色 | 艺术特色 | 西山课堂 | 学生作品 | 校园生活 | 班班通 | 毕业墙 | 服务保障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小溪妈妈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她便告诉自己,以后要多表扬自己的孩子,因为表扬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孩子,你真棒!”
“宝贝你真聪明!”
“哇,你好厉害啊!”
……
这些表扬的话成了小溪妈妈的口头禅,孩子做好了作业、孩子参加完考试、孩子赢得了某项比赛等,小溪妈妈总是不吝啬她的表扬之辞。
刚开始时,效果似乎不错,听到表扬后的孩子变得更加兴奋、主动,脸上总洋溢着快乐、自信的神气。
可慢慢的,情况却变得不妙,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下降,连自己最喜欢的钢琴也很少练习了。
更糟糕的是,妈妈稍一批评,孩子就受不了,眼泪哗哗往下掉,不能受一点委屈,很多原本喜欢的事情现在都不愿去尝试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小溪妈妈最大的疑惑。
或许,卡罗尔·德韦克的实验能给出答案。
为了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进行了一个长达10年的实验。研究的对象为纽约20所学校中的400名五年级学生。
第一轮实验:
拼图测试,测试题目非常简单,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完成。测试完后,研究人员会把结果告诉他们,并附一句表扬的话。
研究人员会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得到不同的表扬。一组得到的是关于智商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很有天分”等。另一组得到的是关于努力的表扬,如“你刚才一定很努力”等。
第二轮实验:
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可自由选择。
结果是: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简单的测试。
这是为什么?
德韦克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把孩子拔得越高,孩子就越害怕失败的落差,最后退缩在风平浪静的原点,不愿尝试,不愿挑战,哪怕迈出小小的步伐,也是小心而谨慎。也就不难解释,小溪为何对原本擅长的领域都不愿去尝试了。
不恰当的表扬方式,很可能毁掉孩子尝试的勇气与信心。
第三轮测试:
所有孩子参加同一测试,难度很高,结果是所有孩子都失败了。然而,面对失败,两组孩子的表现却大不一样:
那些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整个过程中都非常紧张,抓耳挠腮,结果出来后,又是沮丧异常,怀疑自己不够聪明。相反,被表扬为努力的孩子,过程中非常投入,即便失败,他们也认为: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
第四轮测试:
测试的难度与第一轮相近,比较简单,测试出来的结果却不免让人震惊。
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夸奖孩子聪明,等于告诉孩子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因为天赋,所以成功,而一旦面对失败,往往归咎于自己的天赋或是能力,沮丧于挫败感异常强烈。所以,一旦小溪面对挫折或是批判,很容易归咎于自己天赋或是能力不行,强大的挫折感让他泪如雨下。
不恰当的表扬方式,不但不能激励孩子,反而让孩子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不知所措。
有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学校里就他表现最差,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语气中带着轻蔑与不屑。
回来的路上,孩子问妈妈老师说了些什么,妈妈强忍着心酸,对孩子说:
“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只能在板凳上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全班就宝宝的进步最大了。”
那天晚上,孩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
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全班50名同学,儿子的排名刚好在50名,妈妈被老师请去了学校,谈了好久。
回来时,看到儿子坐在沙发上,不敢看妈妈,也不敢作声,妈妈对孩子说:
“老师对妈妈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就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妈妈看到孩子沮丧的脸上充满了阳关与决心,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早上,去得比平时都早。
初三时,孩子已经不在差生行列里了,老师对她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对妈妈来说,孩子的进步已经足够大了。妈妈怀着惊喜的心情对孩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重点大学录取了。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妈妈的手上,眼睛的泪水早已忍不住往下掉。
这样的妈妈确实令人敬佩,不仅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她懂得如何通过鼓励,一步一步激发孩子学习与进步的激情,朝着更前的方向进步。
一分钟到三分钟、细心、努力,这正是对孩子行动过程的表扬与鼓励,相对于聪明、厉害、有天赋而言,这样的努力更有力量,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动力。
所以孩子成功了。
表扬往往分为两种,过程取向的表扬(表扬孩子非常努力)和结果取向的表扬(表扬孩子非常聪明),然而,两种表扬的结果却有着出人意料的差别。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指出:在以“感觉满意”养育孩子的年代里,却有着惊人的事正发生在儿童身上,那就是他们比以前更加沮丧了。
小溪妈妈的表扬或许能让孩子“感觉满意”,却不一定能带来“表现满意”,当小溪发现自己的表现(不好)和感觉(很好)不相协调时,孩子会倍受打击,心情沮丧。
而孩子为了维护表面的满意与成功,他将不再愿意去尝试那些原本擅长的东西,因为一旦表现不好,很可能会毁掉他内心深处已经认定的“聪明”、“厉害”、“很棒”等。
如果我们的妈妈还在执着地表扬着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多厉害,那么很有可能,你在慢慢毁掉你的孩子。